比特币的公式是什么意思(比特币算式)

Gateio芝麻 190 0

  

  2018 年第一个月比特币的公式是什么意思的最后一个周五,轻芒邀请了在北京的 47 位主编和好朋友们来到东四五条 82 号——也就是比特币的公式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家,举办一场小型的聚会。

  当天北京最高温度是零下 12°,真的很冷且没有下雪,所以非常感谢大家冒着寒风来到轻芒办公室。下面是一些现场图片,大家找找看有没有认识的主编?

  

  

  

  

  

  

  

  

  

  

  聚会上,Junyu 跟我们分享了「轻芒杂志」里一些精彩的内容、以及 2018 年的计划:

  

  比如这是我们挑出来的、最受欢迎的文字片段:

  

  轻芒杂志的推荐用马克来表示,也就是说每个读者的马克会被其比特币的公式是什么意思他读者再马克,也就是说你马克过的东西别人会再看到、别人会表示认可。

  因此,轻芒相信在构建一本杂志的时候,人在里面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不断优化我们的机器算法的同时,也邀请了在不同领域拥有好奇心、并且乐于分享的主编们,来帮助读者挑选好内容。

  

  大家使用轻芒杂志的时候,留意到主编们的出没了吗?

  所以感谢每位主编、每位读者在轻芒杂志里的马克。这些马克构成了轻芒杂志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新的一年,我们想让轻芒杂志接触到更多想看好内容的读者,已经承诺了很久很久的iPad 版本和 Android 版本很快会上线,敬请期待。其他新功能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在公众号给大家介绍,请持续关注。

  

  这一年来,很高兴和各位主编、读者相遇。也希望大家在轻芒杂志都能找到好内容,用完即走、好用再来。

  

  另外在现场, 4 位主编还做了一个自己擅长领域的主题分享,每位主编的分享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将我们投入到一次新的探索之中。我们在后面整理了主编们的分享内容:

孟岩:区块链里的人为什么这么疯,以及疯了以后又会怎样

浩睿:「三天两夜」的旅行你会做什么?

逝水:卫星都死哪里去了?

高雪:我们做了国内第一本咖啡城市旅行的书

  Enjoy.

  

  区块链是个很火的话题,因为听说很多人都致富了。

  比如说大家听说有一个坐牢致富的故事,2016 年,有一个小伙子跟朋友们一起买了「小蚁币」,投入了也就几万吧,然后不久他因为打架斗殴坐牢了、被关到监狱里半年多,到 2017 年 6、7 月份的时候,他发现当时自己投进去块钱已经变成了几千万。而且这些钱可以兑换出来的,不是纸面财富。

  当时让很多人感到很惊讶。于是很多人感觉这是一个很不靠谱、无厘头的东西,一个正派的资产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翻几百倍呢?

  去年 9 月 4 日,央行等部委出了监管措施,所有这些区块链数字货币都价格暴跌。很多人觉得,嗯,这世界还是有天理的。

  可是后来情况又怎么样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蛰伏,这个行业制造财富的速度更快了。

  有一个 90 后,在 9 月份的时候还是个负债几十万元。9 月 4 日之后,他大胆地逆势向上,做区块链投资的私募,到今年一月份的时候他手下控制的基金规模达到百亿。

  还有一个更令人咋舌的例子,有一个人在 9 月份还因为钱的事,在朋友圈跟人吵架。但到今年 1 月份最高峰的时候,他发的币,最高的时候市值 2000 亿。而且坊间传说,他本人和他的合伙人们,在十几天的时间里从市场套现了 3 亿美金,就是 19 亿人民币左右。

  好,我必须得说,这不是个好榜样,相反,这是一个极坏极坏的榜样,抹黑了区块链。

  但坏榜样也要挑对行业才能坏的惊天地泣鬼神。区块链这个行业所制造暴富的能力,是我们以前完全没见过的,里面有很多非法的、欺诈的因素。不过对于认真做事的人来说,这也是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给大家讲个真事。我们 CSDN 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者网站,现在大概有 2,250 万人呢,我们在十年前就注意到有一个法国人开发了一种很漂亮的编程语言,7 年前,CSDN 的创始人蒋涛投资了这个编程语言。当然 CSDN 会动员我们的会员去支持这个语言。那么 7 年之后是个什么状况呢?这个社区注册用户有 2000 多,平时大概只有 200 多人活着,参与讨论的大概 20 个人,真正给他贡献代码的有 3 个人。非常可怜。

  后来这个人想要不要乘区块链的热潮,于是他宣布要做转型区块链,发数字货币。他宣布这个消息之后,大概两周,他的社区膨胀到了 2、3 万多人,给他贡献贡献的一下增加到了 300 多人,这是之前 CSDN 用尽了各种手段都没有办法做到的。

  我还有一个朋友,2013 年下海创业,做一个学习社区 App,四年的时间里没赚到一分钱。去年 10 月份,他们发布了社区的社区币、也是一种区块链货币,在 11 月份实现了四年来的第一次盈利。

  这样的一些事情出来之后,我们会觉得整个事情很刺激,对于个人来说、对于社区来说,区块链意味着一种不同的东西。区块链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将原来弱连接的社区,变成用经济系统来激励的强链接的社区,让我们这样一群松散的人、一群由于兴趣爱好相互交流人,变成可以一起协作的强协作体。

  区块链是一个改变生产关系的技术,而一切改变生产关系的技术,其速度、冲击力,都堪称是一场海啸。

  当大家觉得觉得这个技术是一个欺诈、一个泡沫、是一个无厘头的狂热时,它有两种可能性,第一,这可能真的就是一个泡沫,第二,这可能是一场变革。面对区块链,大家倾向于这是一场泡沫呢,还是一场变革呢?

  我们生活的的这个时代,叫做一元价值尺度时代,就是法币作为单一的价值尺度,衡量我们所有的商品、服务和行为的价值。

  经济学关于货币分配,里面讲三次分配。一次分配也叫初次分配,就是指的在市场上,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形成的分配,比如说你手里有非常值钱的资产,你卖掉之后就会获得比较多的货币资源,而我手里只有比较廉价的劳动力,只能获得一些比较少的货币资源,货币资源就是法币。这是的第一次分配。

  初次分配之后呢,国家觉得有的人所得太多,有的人太少,导致严重不均衡,于是通过税收、补贴进行二次的调整和分配,我们叫这个二次分配。

  二次分配之后,你个人还很有情怀,你通过捐赠、慈善的方式再进行一次分配,称为三次分配。

  但是我觉在这三次分配之前,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零次分配。因为当今的世界上,所有的货币都是央行发行的,有一批人比市场上所有出卖商品、服务、劳动力的人都更早地拿到一批货币,那批人就是央行、政府,他们再把货币分配给离自己很近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些人拿到的货币资源是最多、最廉价、最丰沛的,他们是整个经济系统最有权力、资源最丰富的人,而他们得到货币的这个过程,经济学课本上却不怎么写。我们姑且管它叫零次分配。

  零次分配的结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这些第一批获得货币资源的人,他们认为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就贵、他们认为什么便宜,什么东西就便宜。他们认为房地产贵,所以房地产就赚了很多钱,他们觉得轻芒社区是一批小清新,这些工作不值钱,所以我们彼此的交换价值不能得到法币的确认。我管这个叫「一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垄断」。

  那么区块链改变了什么?本质上是每个社区可以用自己的社区内积分给自己的爱好来定价。社区里的人相互交换的时候,只需要用社区内积分,我们可以自己来确认,比如在轻芒社区,当我们认为一个旅行家的做的内容非常好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发型的积分进行高额的奖励,可是这个奖励呢,传统上是变不成真正的钱的,因为控制着定价权的人不认为这写积分有什么价值。

  但是,当这些积分变成区块链数字货币之后,人们可以自发地形成二级市场,我们可以用轻芒的积分兑换咖啡币,去兑换 CSDN 这样一些社区的积分,也可以去兑换比较通用的比特币、以太币。

  这样一来,当轻芒社区出现了我们非常认可的主编、用户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很多积分,我们可以通过自由的二级市场交换,让这些在社区里备受肯定的人,称为事实上的富人。

  我想这个就是区块链特别了不起的一个社会意义。

  对区块链感兴趣?可以看看之前我们跟孟岩主编的采访 ?? 孟岩:人人都在讨论的区块链,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想问一下大家:有多久没有旅行了?今天想跟大家讲一下,三天两夜的旅行你会做什么?

  很多人会觉得三天两夜到底能不能去旅行,这就是一个周末,也是一次旅行中呆在一个目的地的时间。

  我和小岛几乎待过所有你们能听过的旅游杂志,当时 36 小时的中文版、或者是它进入中国的工作就是我和小岛做的,以及和轻芒一起深度合作的 T、Kinfolk、新视线,新视线是我跟小岛参与创刊的工作。

  

比特币的公式是什么意思(比特币算式)

  三天两夜是我和小岛在旅行中闪现出来的想法。小岛是一个对宗教、尤其是佛教有点恐惧的人,但是去年下半年她生日的时候,我将东航的里程换了一个北京曼谷往返的机票,在没有告诉她的情况下带她去到机场,当时她看到登机牌的表情我会一直记得。

  这就形成了我们说走就走的一场旅行,我们在这场旅行中完全没有做攻略,这次去曼谷是完全未知的状况,在大成、我们在断壁残垣中转了一天,我们一直在幻想,这里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对了,著名的树包头就在这个城市。

  

  再说几个旅行的小插曲,我们去了 JJ 的周末市场,当时我们在这个市场转,当我们晚上从一个市场里面出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在摆地摊的流浪摄影师,他在地上摆了很多照片。我们跟着他扑通一下坐在地上、一起聊天,聊旅行的想法、聊他对人生的看法,我们把这个作为旅行中的一次实验。

  后来我们去了曼谷的当代美术馆,当时还没有被游客占领的地方,人也特别少,我们在这里很意外地找到了一些画,是当代艺术家通过佛教表达自己对于政治的不满。

  还有皮皮岛是一个我们觉得可以作为居心地的地方,当时我们整个人看到就是一种融化了的感觉。这就回到我们的想法,旅行就是对于日常工作压力大的一种逃离。

  

  在外旅行时,我们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去书店看看。可能因为我们纸质杂志出身,我们到一个地方旅行,虽然文字可能看不懂,通过它的设计和排版、图片,我觉得这是一个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的一个窗口。

  这就是我们做三天两夜最初的一个想法,我们推荐一些目的地的指南会更偏生活方式,又可以像当地人生活第一个指南,还有一个刚开始磨合的一个栏目叫「City 135」,在一个城市,哪怕你可能是出差,在 1、3、5 个小时,最快地去了解这个城市最地道、最有文化、最有内涵的一个指南。这是我们做三天两夜旅行的原因,

  当然也欢迎热爱旅行的人来看,我们也希望在咱们的未来的计划中为大家的出行提供一些灵感吧。

  谢谢。

  对「三天两夜指南」感兴趣?可以看看之前我们跟浩睿、小岛的采访 ?? 浩睿&小岛:在办公室环游世界,钢筋水泥间书写风景

  

  今天的主题是这样来的,经常有人会问我,我们已经发射了那么多的卫星、各种奇怪的东西,但是这些卫星应该也有寿命,它们死了之后会去哪,或者说它们会死吗?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发布了超过 8000 多个航天器。大家还记得我们发射的第一个航天器是哪个国家发射的吗?是苏联,叫史普尼克,这个名字在俄语的意思就是 Satellite,就是卫星的意思。说白了,苏联发射了一个叫卫星的卫星。

  那时候美苏争霸非常厉害,当时它发射了史普尼克,美国人担心说苏联在我们天上有那么多苏联的卫星,要是它扔一个炸弹下来怎么办,所以可见当时航天给人感觉是一种牛的技术,但我刚才听了,觉得区块链才是一种高新的技术(笑)

  

  这个是我在 Google 上把航天器标记的图,大家仔细看一下,发现在这有一片,非常密集、好多的点,刚才 8000 多个卫星的绝大部分、大概 6、7000 个在离我们地球非常近的区域,我们叫近地轨道,大概就是 6、700 公里的轨道。

  

  这是维基百科的一张示意图,你看看这个距离的比例,我们大量的航天器都在距离地球很近的这个领域。地球的半径大约在 6700 公里,在蓝色这个区域,我们叫低轨道(LEO);这个这么远的区域叫高轨道,这个区域大概 36000 公里,也叫做地球同步轨道;中间的是中轨道。

  大量的卫星在靠近地球这个位置,为什么要找这张图呢?因为卫星的归宿,和它所处的轨道关系非常大,因为不同的位置卫星的归宿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座的各位可能不清楚什么叫航空,什么叫航天?简单说,人们以 100 公里为一个界限,100 公里以上是航天,100 公里以下是航空,这是天和空的界限。朝鲜曾经发射过一个卫星,进入的轨道是 90 多公里,所以美国不承认这是个卫星, 说应该只是「亚轨道卫星」,说白就这还真正进入卫星轨道。

  实际在大气层,在 600 到 700 公里的高度,还是有大气存在的。卫星的寿命就取决于它携带的燃料。按道理说,月亮绕着地球转不需要燃料,因为有万有引力。那卫星绕着地球转,也不需要啊。但因为有大气的存在,所以轨道高度会不断地降低,因为消耗了它的能量,为了维持运转就需要一定的燃料,当它的燃料用光了,它就挂掉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而在这个非常高的 36000 公里上,几乎没有空气存在了,理论上,它可以一直在那里转下去,直到它的某些关键设备也坏掉了,当然也会需要一点点燃料用来维持轨道位置保持不动。

  当这两个巨大的区别解释清楚以后,他们的归宿就非常不一样了。

  在 36000 公里的卫星我们叫天葬。因为距离地球太远它没有办法回来,我们会把它推到 4 万多公里上的坟墓轨道上。那里已经有很多卫星了,都非常值钱,号称是一个卫星的宝库,也许大家以后能到太空去挖矿。

  

  这些在近地轨道的卫星,我们一般会把他推到地球大气层里来,然后它就会解体。这张图解释了它怎么解体,它的太阳翼线会折断,然后慢慢变成碎片。这是从美国夏威夷实际拍摄的照片,就是卫星再入的时候,像流星一样烧掉,我们可以叫火化,

  

  ↑这是一张飞船的返回的假想图。它如果要回来还不会烧掉,那就必须一个非常好的设计。美国航天飞机几次出事,都是返回过程中因为温度太高而解体。

  

  从这个角度看地球,我们就不太认得它了,这其实是将地球仪转了一下,从南太平洋看。地球真的是一个蓝色的星球,三分之二都是水。

  我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呢,因为很多大的航天器、卫星烧不干净,烧不干净就会落下来,因为地球大部分都是水,所以一定是落到海里最好。

  落到海里也要计算哪个位置砸到任何人的概率都非常少,因为海里还有船呢。这个区域,就叫尼莫点。大家如果看过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就知道,里面有个尼莫船长。

  

  这个点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点,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地方,距离最近的岛也有 2688 公里。这个区域因为水温、洋流的原因,没有什么渔业资源,所以也没有打渔的船,我们把这里变成卫星的海底墓场,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沉了好多好多东西了。

  还有一种死法是「死于非命」。

  

  上面是 80 年代发生的事情。这个事件让大家非常恐慌,因为 954 卫星是一个核动力卫星。刚才我们看到长两个翅膀的是太阳能卫星,这个卫星用的是核电池。

  当时这个卫星失控了,没有坠向大海,非常意外地落到了加拿大,涉及到大概有 10 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造成很大的危害。

  

比特币的公式是什么意思(比特币算式)

  然后另外一个卫星的归宿比较意思。美国发射了一个通信卫星,然后坏掉了,就用航天飞机去,航天员出舱活动把坏掉的卫星拽回来,然后打印了一张纸说这个卫星「出售」。

  后来你知道这个卫星卖给谁了吗?卖给了中国,就是后来的一颗亚太通信卫星。现在这个卫星已经退役了,但这是一个真实故事,相当于一个废掉的卫星起死回生。

  

  这是 NASA 正在研究的凤凰计划,是一个帮助卫星延长寿命的计划。刚才讲到,在 4 万多公里的轨道有好多卫星,其实上面的卫星的 90% 的功能都是好的,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工作了,所以 NASA 设想用一个大网把它们回收,然后发一笔大财。

  以上就是卫星的归宿。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对太空探索、征服星辰感兴趣?可以看看之前我们跟逝水的采访 ?? 最诱惑人的旅行,是到星星那去

  

  大家好,感谢轻芒邀请我来做咖啡杂志的主编。

  我喜欢逛咖啡馆,喜欢写东西,也发表过小说什么的,就在 2015 年和朋友一起做了个公众号叫「行走的咖啡地图」。我们做了一年多,里面写的很多故事,因为微信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模式,让很多文字、感悟、故事沉淀不下来,所以我们打算做一本可以保存的、纸质的书。

  2016 年夏天,我们出了《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因为咖啡馆归根结底是提供一种服务,不管是咖啡、空间、一个社交场所,我们的书也是提供服务的小册子,里面有一些采访的故事,更多地是告诉大家北京哪一些调性很好、咖啡很好喝的咖啡馆。

  我们当时印了 1000 册,两个月之内就卖完了。我们会在今年年底再印一版,但是很可惜,因为一些政策的原因,一些胡同里的咖啡馆已经关门了。

  这是一些买家秀:

  

  左上来自杭州的一位美食摄影博主@like一只菠萝;右上是来自北京的 such a cafe 在东剪子巷胡同;第三张是在 yan book and cafe 是一家咖啡书店拍的,拿着书的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画家@圃生老师;最后一张图是 joyce 带着我们的书去了茶卡盐湖。

  我们既然叫行走的咖啡地图,想去到中国的各个城市去,想做一系列的这种书。今年三月,我们已经完成采编,准备发行的叫做《行走的咖啡地图在上海》,跟这个小册子不一样,会更像一本杂志、更像一个 Mook。

  

  这个封面,我选的是上海法租界的武康公寓,这是 1920 年建成的,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很有标志性的建筑,在这附近有很多我们都很喜欢的咖啡馆。

  这是这本杂志的几张内页图:

  

  

  我们之所以特别喜欢咖啡馆,除了喝咖啡,还有整个产业链里的每个人的故事。我们确实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不管是在做生豆贸易的人,他们会深入到非洲去,去帮助农民改良他们的咖啡,去做一些精细化的处理。我们也认识了很多咖啡师,他们通过咖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是想传达一些正能量的价值观。在喝咖啡之外,获得一点别的东西。希望 3 月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发行这本书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

轻芒杂志主编计划,期待你的加入

  经常很多人问我们,如何才能入驻轻芒杂志?如何才能在轻芒杂志中让自己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

  如果刚好你认为自己对内容拥有好品味和独特见解,并且想在杂志里传递给读者们。或者你是一名内容创作者,拥有高品质的内容,和轻芒的品类及调性都相符合,我们欢迎你加入轻芒的主编计划,让我们一起为热爱生活的人推荐好内容,帮助对世界保持兴趣的人更好地获取内容和信息。

  加入轻芒主编计划,请在后台留言,并麻烦加上关键词 #主编计划,方便我们找到并回复。

  期待各位加入,一起来用高品质内容帮大家发现兴趣,让生活变得没那么枯燥吧。

标签: #比特币的公式是什么意思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